近日,成都锦绣集团为进一步探索优化建设社区共建导向下的文商结合体验区多种运营模式,助力推动传统老旧街区更新,向一流的城市特色街区转型。成都锦绣集团董事长温泉先生、集团副董事长曹滢女士、集团副总裁刘莉丹女士和战略投资中心副总监宁谦先生等一行人带队赴重庆山城巷、洪崖洞、戴家巷项目进行参观考察,对标学习先进经验做法。
山城巷项目位于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临长江,依山而建,有巴渝特色的山城风貌,项目高低差70米左右,是一条有重庆特色的老街。项目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改造、运营,采用2+15模式(2年建设期,15年运营期),总体运营面积约1.5万平米,整个片区由平台公司对其老旧民居进行征收,政府投入部分基础设施改造,这是一个政府、平台公司与民营合作的典型形案例项目,各自负责界面和职责划分清晰,并采用“保护、修缮、改造”的原则进行打造的历史性街区。
项目设计在不破坏原有肌理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与微更新,把原有老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留,特别是法国仁爱堂,重庆中医学院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建成后形成重庆文化特色,是重庆城市更新代表型项目。设计改造后的修旧如旧,保留原始风貌,任何城市更新项目政府都要求挖掘文化、体现文化,那么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更应该从旧有建筑的修缮保留的去传承历史与文化,而好过拆除重新后想方设法在新建建筑上去植入文化。有年代感的建筑是城市更新中珍宝,设计单位如何去保留改造,让年代感在改造后仍然散发芬芳,是我们每一位城市更新建设者和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红打卡只是一时,历史的传承才是灵魂,才是一个更新项目持续吸引力的根本。
山城巷在建筑设计与业态落位是相互成就的,所有的场景要形成互补,完成有机结合,需要从客群研判、产品功能、文化赋能等维度做长时间的思索、打磨和求证,所呈现的作品才具有唯一性和鲜明的特征。业态选择上考虑街区商业、社区商业的消费场景,不能一味追求脱离项目本身定位和客群画像的品牌,应该以高频次、便捷性、主次互补等多要素考虑业态选择。尊重本地原生业态,那才是经过了市场淬炼生存下来的,以复合理念、现代审美来提升产品力,使其更符合当下市场考验。
洪崖洞项目位于渝中区嘉陵江边,是因原有吊脚楼的建筑逐步改造,形成独具重庆建筑特色的重点旧城改造文旅项目,它已成为重庆文旅地标,城市名片,现在该项目已是到访重庆游客必到打卡之处,仿古建筑、光彩亮化,吸引了无数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此聚集,项目的运营方既有民营企业,平台公司又有地方政府。如何把人流有效的转化为现金流,这是需要商管团队全方位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在考虑风貌、景观改造成功的同时,对业态的更新,业态的规划及品牌的植入下大功夫,装好内容,形成消费,保障其持续良性运营。
戴家巷项目位于渝中区临江路北侧,紧临洪崖洞,项目建设之初,平台公司仅作为旧改建设方,景观打造方介入,但随着项目的进程,平台公司从单纯建设方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了运营方,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平台公司亦是顺势而为,所以在项目之初并没有考虑运营前置,包括现在江边老城墙下的住宅底商也是自发形成,平台公司在此没有资产,但平台公司成为片区运营方后会对业态的进驻进行管理,因为片区的活动与推广由平台公司负责,现在已实现了全面的物业管理,得到了大部分商家的支持。平台公司成为运营主体完成了片区近万平米存量资产的征收,有的改造利用引入主力店,有的拆除重建,重新规划业态,在投资平衡上主要依托两个方向,一是更新后征收物业的保值增值,二是运营期的租金收益与参与商业、产业合营带来的股权性收益。
戴家巷老旧院落的居改商,一楼破墙开店模式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院落经营与居民之间的合谐共生,经营业态扰民问题,排油烟等问题在项目的考察过程中也通过和平台公司的交流得到了一定的了解与启发。
戴家巷不仅在经营理念上走在市场前端,其主力业态也颇具特色,号称中国沉浸式第一大IP的陆川团队剧本杀,用沉浸式体验主题理念带动影视产业链延伸是很值得借鉴的做法,项目运营由陆川团队全面负责,平台公司负责资金监管,是成功的联合运营模式,为项目后期运营增加文化特色。